【國 名】 摩納哥公國( The Principality of Monaco,La Principauté de Monaco)。
【國 旗】 呈長方形,長與寬之比為5∶4。旗面由上紅下白兩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構成。紅、白兩色來自公國國家元首親王旗的顏色,也是國家的傳統(tǒng)顏色。親王旗旗地為白色,中央繪有親王王徽,王徽上的盾形圖案則由紅、白兩色構成。
【國 徽】 即親王徽。為斗篷式。斗篷上是一頂王冠,斗篷內(nèi)的盾形由紅、白兩色構成,底色為白色,上有15塊紅色的菱形圖案。盾形兩側各有一位手持長劍的摩納哥修道士,盾周由綬帶裝飾,下方懸掛著一枚圣查爾斯勛章,勛章兩側的綬帶上寫著“上帝恩助我治理”。
【面 積】 1.95平方公里,其中約0.4平方公里為填海造地。
【人 口】 居民總數(shù)為32020人(2000年),其中法國籍10229人,摩納哥籍6089人,意大利籍6410人,英國籍1703人、瑞士籍890人、德國籍812人、比利時籍788人。官方語言為法語,通用意大利語、英語和摩納哥方言。29000人信奉天主教(2002年12月),占總人口的91%。
【首 都】 摩納哥(Monaco)
【國家元首】 蘭尼埃三世親王(Prince Rainier III),1949年5月9日即位。
【重要節(jié)日】 國慶日:11月19日(蘭尼埃日)。
【簡 況】 位于歐洲西南部,三面被法國包圍,南面瀕臨地中海。邊境線長4.5公里,海岸線長5.16公里。地形狹長,東西長約3公里,南北最窄處僅200米。境內(nèi)多丘陵,平均海拔不足500米。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,夏季干燥涼爽,冬季潮濕溫暖。年均氣溫為16℃,年均降水量為500-600毫米。
先后有利古利亞人、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在此居住。1297年格里馬爾迪家族奪取了摩納哥城堡,開始了該家族對摩長達700年的斷斷續(xù)續(xù)的統(tǒng)治。14世紀形成公國雛形,先后成為西班牙、法國的保護國。1861年同法國簽署協(xié)定,法承認摩獨立,同時摩放棄對芒通、羅克布倫兩大市鎮(zhèn)的所有權,領土由20平方公里縮小到現(xiàn)有面積。同年,法摩建立關稅同盟。1911年首次頒布憲法成為君主立憲國。1918年同法國簽署確定兩國政治關系的條約,法國負責保障摩的獨立、主權和領土完整;摩親王承諾在完全尊重法國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航海和軍事利益的前提下行使主權。1954年同法簽署睦鄰和行政互助協(xié)定。
【憲 法】 現(xiàn)行憲法于1962年12月17日頒布生效。2002年4月2日修改。憲法規(guī)定摩為君主世襲立憲制,親王為國家元首,王位由親王的合法直系子嗣繼承,按照年齡順序排列,男性優(yōu)先。在沒有合法子嗣的情況下,親王的兄妹及直系子女亦可繼承王位。繼承的法定年齡為18歲。親王對外代表國家,有權簽署和批準條約。親王在政治和刑事上享有不受侵犯權和豁免權,并擁有最終決定權、特赦權、大赦權、批準入籍權及授予勛章和名譽稱號的權力。親王與國民議會共同行使憲法修改權和立法權。每項法律均由親王提議,政府起草,提交國民議會審議和表決,再由親王批準頒布。親王有權簽署敕令、批準內(nèi)閣法令并任命法官、外交使節(jié)、國務大臣和國務委員。親王簽署并批準對外條約并將其通知國民議會。
【議 會】 一院制,稱國民議會。根據(jù)2002年修憲,議員將由原來的18人增加到24人,議員通過直接普選和名單投票選舉制產(chǎn)生,任期5年。年滿18歲的公民有選舉權。議長和副議長任期一年,由議員選舉產(chǎn)生。國民議會與親王共同行使憲法修改權和立法權,但制訂和修改憲法須經(jīng)國民議會三分之二多數(shù)表決通過。每項法案均由親王提出,議會進行討論和投票,最后由親王頒布生效。國家對外簽約時必須通知國民議會。國民議會還負責審議和批準稅收和國家預算。本屆議會于2003年2月產(chǎn)生,議長斯特法內(nèi)o瓦萊里,屬保衛(wèi)摩納哥聯(lián)盟。
【政 府】 又稱政府委員會。由1名國務大臣及3名國務委員組成,由親王任命并對親王負責,在親王領導下行使行政權。國務大臣(即政府首腦,必須是法國人)可代表親王執(zhí)掌包括外交在內(nèi)的各項工作并簽署政府法令。本屆政府于2000年1月組成:國務大臣帕特里克·勒克萊爾(PATRICK LECLERCQ),財政和經(jīng)濟大臣法蘭克·比昂蓋里(FRANC BIANCHERI),內(nèi)政與國民教育和宗教事務大臣菲利普·泰朗德(PHILIPPE DELANDES,連任),公共工程和社會事務大臣約塞·巴迪亞(JOSE BADIA),國務部長顧問丹尼斯·拉維拉(DENIS RAVERA),國務部秘書長吉勒·托納利(GILLES TONELLI),對外關系局秘書長吉奧爾丹(CLAUDE GIORDAN)(2001年)。
|